五色东营·红|宣言映初心 红色血脉孕育“赶考”新篇

2021-06-21 14:24:3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编者按:红黄蓝绿橙,五色绘东营。东营市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蓝黄交汇”资源得天独厚,生态廊道绿意盎然……近年来,全市人民携手阔步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在建党百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从五个维度,聚焦东营市红色革命历史、金色农业农村提档升级、蓝色海洋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环保、橙色温暖民生等领域,推出“五色”东营系列深度报道,展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东营报道

  历经沧桑,穿越纷繁战乱,东营地区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奔腾的黄河水裹挟泥沙孕育出肥沃的土地,古老的文明薪火相传,在这里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红色,一直是东营最耀眼的底色。

  “革命妈妈”郭景林和3万参军青壮年

  从《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被广饶人民完整保留,到作为山东最早党支部之一的刘集党支部在广饶成立,再到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的清河区(后改为渤海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在垦利成为垦区人民抗日杀敌的大战场,以及无数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战士”……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东营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为保家卫国不懈抗争的英雄人物。

  郭景林,便是众多“革命妈妈”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明集村位于东营市利津县,1898年出生于此的郭景林,是一个贫农的女儿,十七岁嫁给北张村短工崔同元,育有两个儿子,但她29岁丧夫,依靠乞讨维持生活,养育孩子。待到孩子长大,她在儿子崔光东的影响下加入共产党,并担任地下交通员,经常冒着危险传递情报信息,出入据点打探敌情。

  1945年利西区掀起参军热潮,在时任妇救会主任郭景林的动员和宣传下,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1947年,在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郭景林的两个儿子先后为革命牺牲。郭景林忍着极度的悲痛对大家说:“光东、光亭为了革命牺牲,死得光荣啊!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都是我的儿子。”

  翻阅东营革命史,像郭景林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众多仁人志士为夺取抗战胜利、解放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

  “太河惨案”“义和庄惨案”仍历历在目,为痛击反共顽固派,夺取抗战胜利,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四边”根据地陆续建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干部群众陆续开展了“觅汉增资”“砸木行”“北张血战”“解放利津城”等大大小小近千次战斗。

  新中国成立前,东营地区仅有60余万人口,但参军入伍的青壮年就有3万余人,随军服务、支援前线的群众也有3万余人,3000余党的干部、战士光荣牺牲。最终,革命先烈用生命捍卫真理、用鲜血践行誓言,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安定幸福。

  在建设与传承中赓续红色血脉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红色赞歌却依旧响彻云间……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一座昂首鲁北大地,远眺渤海汪洋的红色革命城市赫然雄起,它的名字也开始被世人铭记—山东省东营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营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营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列——东营正在成为黄河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件件奋斗故事写在火热的大地上,交出了精彩的答卷。当下,作为有着悠久红色革命传统的广饶县刘集后村围绕红色资源和农业产业做文章,坚持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盘活旅游、生态农业等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了“红绿双赢”。像刘集后村一样,有着革命传统的东营各地都在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从一片荒凉的盐碱滩涂到产业兴旺的红色城市,广大党员干部步履匆忙、眼神坚定,行进在“赶考”的路上。

  位于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市广饶县,已成为重要的党性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山东省最早建立农村党组织的地区之一,中共延集支部、刘集支部先后在这建立,《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这里被流传下去;东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义和庄革命历史文化展馆、七十二烈士陵园的建立延续着鲁北地区的希望火炬;6月19日,追寻革命先烈李耘生足迹的大型红色音乐剧《追光者》在东营雪莲大剧场正式首演吸引了众人目光……

  红色基因根植于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更熔铸成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遗传因子。一路走来,东营人民发扬斗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敢于啃硬骨头、闯难关、涉险滩,正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