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东营密码”——东营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2021-08-24 08:21:13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王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沿着十九大指出的路径,乡村振兴的探索在东营大地蓬勃开展。今年以来,东营市把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以沿黄、沿海、盐碱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牵引,坚持片区推进、融合发展、标准引领、项目先行,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先看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41.7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列全省第3位;第一产业增加值72.99亿元,增长8%,增幅列全省第2位。16项省级以上示范创建扎实推进,6项已获得上级批复或完成创建。在省政府2020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中,广饶县作为全省2个县区之一,被评为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评价先进县。

苦瓜喜获丰收。 记者 王敏 张泉江/摄

  细看东营乡村:小桥流水,屋舍俨然,桃花嫣嫣,好一幅“归园田居图”!虾蟹肥美,瓜果鲜甜,牛羊满栏,镇镇都有特色产业,村村比赛似的看谁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绿树难掩青墙灰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特色民宿里感受乡间慢生活,让不少城里人住下就不想走。乡村有我!一大批城里党员干部到乡村下派帮扶,一大批能人、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家乡注入生机和活力……近日,记者行走东营乡村,探寻乡村振兴的“东营密码”。

  东营区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示范区,图为东营区牛庄镇东庞社区。

  做强“农业芯”,要主动到田间地头汲取智慧,实地调查研究种企所需、农民所想、消费者所盼。东营市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展开,新培育种子企业2家,“中棉612”棉花品种通过省级审定,4个玉米、水稻品种进入山东省品种统一试验渠道,“泽农778”玉米品种进入全省玉米品种展示评价目录。

  澳华生科建成国内领先的动物体外受精胚胎实验室,利津六和成功选育“中新白羽肉鸭”,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局面;东营市首个耐高温、生长快的海参新品种“华春1号”已上报农业农村部审批,有望成为东营市选育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

  水稻、棉花、食用菌、杂粮、牛等5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全面展开,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0处。

  ……

  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综合产能的提升。利津县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投资1.6亿元,创新实践“工厂化”建设、“合伙人”运营、“六统一”管理、“智慧化”服务、“品牌化”营销模式,打造集果蔬种植、销售、展示、体验和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被誉为“盐碱地上的果蔬工场”,探索出了一条沿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利津县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记者 于中平/摄

  在园区内,随处可见科技对农业的加持。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集成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依托“云棚”“区块链追溯”系统,实时采集、分析农作物数据,实现选种、种植、收获、销售全程可视化管理。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操作终端,精确遥控灌溉、通风、增温等动作,实现智能生产。全过程记录各环节质量安全信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设计集成81道工序的标准化种植和质量检测体系,为种植户提供种苗供应、配方施肥、智能装备配备、物理和生物防治等系列服务,实现节水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80%以上。科技带来的效益亦是显而易见的,2020年,智联农创“合伙人”最高收入12.5万元,户均收入8.5万元。同时,为153户农户提供了就业,带动周边数百名群众到园区打工,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关键在人才。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靠人才执如椽巨笔来挥洒书写。

  有一种选择,不是走向光鲜亮丽的楼宇,而是走向高低不平的田垄。故乡与异乡之间,他们选择做一只归雁,以热爱与汗水作翅,在“三农”天空写下青春奋斗的诗行。

刘超种植的300亩特色红薯迎来了测产验收。 记者 李晓琳/摄

  “85后”刘超,2015年,她从时尚与繁华触手可及上海市普陀区,返回家乡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从一名央企白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父母的种地经验确实丰富,但时代不同了,运用现代生产技术、推行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才能帮助农业搭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国家一系列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让她坚信农业大有可为,刘超说:“在广阔农村天地里,年轻人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逐自己的梦想。”

  六年时光流转,刘超把父母经营的几百亩胡萝卜基地发展成占地2100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她本人则成长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

  在推动人才振兴中,任何时候都要以农民为主体,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民职称评审的基础上,202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技能认定试点。东营农民技能认定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根植到乡间田野。通过政府认定,为农村工匠提供了一条逐级晋升的通道,让广大农村能工巧匠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充分“燃”起来,扎根乡村干事创业,传承技艺,带动致富,发挥正能量,形成“强磁场”。截至目前,通过“直接认定+以赛代评”的方式已组织植保无人机飞防、草柳编、陶艺制作、拖拉机驾驶操作、老粗布制作、花馍制作、果树嫁接、油漆工等8项技能认定工作,共认定农民高级技师3人、农民技师83人。

  要调动人才扎根乡村干事创业的热情,既要用感情留人、乡情动人,更要以事业聚人、以环境育人、以发展成人。东营市深化乡村人才培育,完成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9753人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2800人次,服务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40个。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实施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培养“倍增”计划,成功举办全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论坛暨乡村“好青年”人才对接洽谈会。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及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向创建为2020年度示范基地的15家单位兑现奖励资金300万元。强化人才政策支撑,印发《东营市乡创人才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提高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截至目前,为农村自主创业者发放557笔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1.05亿元。实施“东青创业扶持计划”,推出2亿元“东青基准贷”和3000万元创业扶持基金。

  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衡量政府执政为民的标准,可以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年轻人大多进城居住、进厂务工,农村老年人长期无人照料、就餐不便等问题凸显。为破解这些问题,广饶县在农村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一元餐厅”,为老人提供午餐服务和日间照料,一件小事养了群众的胃,暖了群众的心,趟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广饶县乐安街道西康社区“一元餐厅”。记者 曹磊磊/摄

  具体来说:支部当好“领办人”。比如,大王镇指导每家支部领办的“一元餐厅”制定健康菜谱,周一至周五每天吃什么都上墙公示,荤素搭配,五天不重样,保障了老年人营养摄入均衡。多方保障“办得好”,资金方面,广饶县加强财政支持,县级以上财政对新建达标并投入运营的“一元餐厅”补助14万元,规范运营1年以上的每年再补助5万元,镇街财政列支专门资金为新建“一元餐厅”提供支持保障;支部设立“爱心汇”基金,鼓励党员带头,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向“一元餐厅”捐款捐物,减轻集体负担,提升服务水平。比如,李鹊镇列支专门补助资金,对每家新建支部领办“一元餐厅”,在上级财政补助基础上,对村级承担资金再补助50%。党员带头,服务送到“心坎上”。比如,广饶街道弓手刘村“一元餐厅”不仅将村内75岁以上老人、所有贫困户及部分残疾人纳入服务范围,并为行动不便、无人照看的老人“送餐上门”,受到群众好评。乐安街道东王村留出集体土地5亩,作为“一元餐厅”种植用地,设立“党员责任田”,支部组织党员带头种植萝卜、大葱、菠菜等蔬菜,为“一元餐厅”运行提供了食材补充。党员付出汗水,做好一件件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效密切了党群关系,打造联系服务群众新阵地,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村风民风实现巨大转变。

广饶县李鹊镇“一元餐厅”。记者 庄洪鑫/摄

  如今,东营市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今年以来,东营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对2.2万名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持续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286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实现收益5045万元,补助救助困难群众4.4万人次。加快推进示范创建,启动沿黄、沿海、盐碱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论证实施109个项目,完成投资32.57亿元;新规划建设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点推进30个投资过千万项目,完成投资8.35亿元。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改建农村公路81.9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211公里、村道安防工程19公里,改造危桥3座;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进一步改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完成省、市级示范村卫生室115个,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河口区作为全省首批10个县区之一,获批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东营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建设有序推进。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有品质的生活,透过乡村这扇窗,你是否探知到东营乡村振兴的密码?而我们每个人,又是否为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是未来更值得深思的话题。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