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社会救助数字平台正式启用

2021-11-12 15:3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魏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通讯员 魏峰 东营报道

  11月12日上午,东营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应用市社会救助数字平台,这也标志着全市社会救助数字平台正式启用。东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邦强介绍了社会救助数字平台的基本情况,东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魏峰现场演示了社会救助数字平台的基本功能。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人口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社会救助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也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单位,救助资源分散、数据共享不通达、救助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另外,东营市专业化的社工机构较少,政府购买服务还相对缺乏,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还相对较少,这些问题也影响着社会救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此,东营市民政局开发建设了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将社会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高效化和智慧化。

  东营市社会救助数字平台是在全省社会救助数字平台的基础上,结合东营市实际进行的拓展和提升。在系统设计上,坚持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出发点,纵向: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横向:坚持所有救助事项“一门受理”,有关部门联动“协同办理”。建设了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一门受理救助联动平台、掌上救助“荧光行”项目、动态监测和主动救助5个模块,达到了项目预期设计及功能要求。

  全市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以低保救助信息为基础,集成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易返贫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口等相关信息。此外,还将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保等部门实施专项救助的信息,以及工会、残联等机构掌握的相关困难群众信息汇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并形成动态更新机制,目前,已汇集21万余条困难群众数据信息。

  一门受理救助联动平台。将救助事项下放到乡镇(街道),进一步简化程序和手续。救助系统根据申请人的户籍信息及救助需求,自动分办/转办到具体部门,申请人的有关资料通过相关部门共享获取,平台对过程进行追踪和监督,打造了从受理、预审、转办,再到办结返回、结果反馈的救助流程全闭环,实现救助申请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线上传递,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让困难群众“一次申请”、“一次办好”。目前,已初步实现12个救助部门、37个救助事项的“一门受理”。

  掌上救助“荧(营)光行”平台。今年,东营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创新“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建立荧(营)光行服务队,对辖区内城乡低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农村“三留守”人员等困难群众建立包帮联系网络,结成帮包对子,实现与服务对象的“点对点”、“全覆盖”。通过走访联系将一批生活困难、对政策缺乏了解、不能发声的人群纳入了救助视野,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搭建“线上线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掌上荧光行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兜底保障与社会力量参与有效衔接机制,使救助对象的需求得到全面有效回应。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加强与人社、教育、医保、卫健、残联等部门的相关数据对接,从业务待办、数据质量、正向纳入、反向退出、救助交叉以及持续救助变化等方面进行提醒服务,提升救助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救助“不漏不错”。

  困难群众主动救助系统。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众,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和日常走访联系,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状态变化和救助需求,开展主动救助关怀,实现困难群众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式救助服务。系统将所有救助对象纳入同一核对平台,不断扩大核对数据源,实现了省、市家庭经济状况互联互通。目前,能够对房产、车辆、保险、税收等17个部门、50类数据的监测,即时核对,提高了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精准度。

  目前,全市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实现了让困难群众救助申请线上“一网通办”(一网),线下“只进一扇门”(一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大大提高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