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文洁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孔祥茹 东营报道
6月17日,“牢记殷切嘱托 勇担战略使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文简称“农高区”)专场举行。农高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负责人罗守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主任景海春,农高区管委会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项目部副部长李林波,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种业创新开展情况”作了情况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去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农高区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和发展盐碱地农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农高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使命,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不断强化各项工作举措,努力在盐碱地农业发展上作表率、走在前。
树立新理念,编制新规划。以转变育种观念为遵循,不断深化盐碱地农业理念创新,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向盐碱地农业融合渗透和广泛应用,推动盐碱地农业由单一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场景创新转变,由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生态智慧农业转变。编制了盐碱地农业科技专项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盐碱地土壤改良利用、种业创新、绿色增产技术与绿色投入品、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5个产业领域布局科研平台、引培人才、实施攻关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创新体制模式。
开拓新思路,运用新举措。平台体系化,围绕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完善研发平台、中试研发、试验基地及产业化平台等各个环节,形成链条完整、功能齐备、覆盖各技术领域和产业环节的体系化平台集群。人才本地化,充分发挥科学家队伍科研和教学双职能,赋予平台、基地、项目、企业等实训功能,形成培养本地化农业科研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体系和机制。功能场景化,将新的技术、品种、生产装备,用新的标准、产业和商业模式系统集成,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系统变革农业生产方式。成果产业化,按照“把成果的研发与商业转化同部署的共时性创新”思路,构建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平台,通过项目带动,让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在平台上相互配对,探索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平台+企业+项目+产品”、“基地+企业+项目+产品”等孵化育成模式,推动更多成熟成果就地转化,更多团队在本土创新创业,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建了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雪花肉羊育种平台等3个填补空白的科研平台,以及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盐碱地生物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智能农机公共测试等4个补短板强弱项的科研平台。着力充实壮大科研人才队伍,新引进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科院遗传所、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等14家高校院所30支科研团队275名科研人员;与高校合作共建项目顺利推进。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土壤改良方面,研发试验了可用于大豆、苜蓿、马铃薯等作物的复合增产菌剂。育种方面,已完成11种作物2个生命周期育种加速,取得了冬性燕麦新品种(系)选育,取得苜蓿开花调节技术和专用授粉切叶蜂育种技术新突破。农机领域,探索工业设计与中试示范生产和检测鉴定一体化新模式,为盐碱地农业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引进试验、示范了一批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新搜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3000余份,新培育了小麦、藜麦、燕麦、金银花4种耐盐碱作物6个品种(系),开展作物试验示范1.67万亩。农业农村部在农高区设立了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鉴定区域试验和品种对比试验基地,增强了农高区新品种鉴定和示范推广的主导性。
下一步,农高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创新实干、事争一流,抓住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和盐碱地生物种业创新两个根本问题,努力实现盐碱土壤提质增效、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三个关键性目标,全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初审编辑:李文洁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