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跨十年写非凡——中共东营市委“山东这十年·东营”主题新闻发布会侧记

2022-09-21 16:3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海翔

  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李海翔 东营报道


  十年,岁月沉浮,春去冬来。

  十年光阴荏苒,219万东营人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脚印,他们的心跳随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他们的脉搏紧跟这座城市的律动。这是219万人的奋斗,也是这座年轻的城市昂扬向上,奋斗不息的姿态。

  9月15日,中共东营市委“山东这十年·东营”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回答有关提问。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红波主持发布会。来自中央、省、市级的17家媒体40余名记者参加发布会。

  笔跨十年写非凡,翘首再起传奇章。东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担当实干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抢抓战略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干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攻克了许多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许多群众关切的实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200多万东营人描绘了一幅充满期待的蓝图。

  一张“新”潮澎湃的经济蓝图

  “新”潮澎湃的背后,是东营市坚持新旧动能转换,持续为新产业赋能的决心。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奋勇争先,东营市依据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下行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东营市的经济发展体现出结构优、增速快的突出特点。

  从主要指标增速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6位。

  从结构指标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支撑明显,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6%,高于全省16.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新兴动能也在加快培育、成效显现,全市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30.9%,“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9.4%;重点服务业企稳回升、加快向好,金融业增加值增长4.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达到344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58.7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人均水平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综合经济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47位。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夯实,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现代物流、能源保障、现代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杨国强表示,十年来,东营市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跃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无穷,山水却有限。东营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却不囿于石油。近年来,芳烃烯烃、高端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等5个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化工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全面超过炼油行业。

  一张日新月异的生态蓝图

  日新月异的背后,是东营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和决心。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近年来,东营市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黄河口国家公园成为全国正式启动创建的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天蓝、水清、地净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自然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由于濒临渤海,东营许多地方土壤平均含盐量17%以上,远高于适宜树木生长的3%,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东营人常说“栽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娃还难”,缺绿少树成了东营如鲠在喉的痛。同时,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年年出现,破坏了入海口湿地生态与环境,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这片曾经被称作“绿色禁区”的土地,东营人民以“不服天,只服干”的豪壮情怀,凭借拥抱自然、保护自然的先进意识,积极进行绿化建设,开展生态治理。十年来,绿化面积、湿地率大幅提升,做到了公园开在家门口,入眼是绿意。

  一张锐意进取的改革蓝图

  锐意进取的背后,是东营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改革是常做常新的事业。近年来,东营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足用好“关键一招”,推动各项事业焕发强大生机活力。450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构筑。

  “在统一规划下,东营市城乡发展更加均衡,中心城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明显成效,“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构建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油地深度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杨国强表示,这十年,东营市坚持城乡统筹、油地融合,扎实推进协同联动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改革是风清气正,永葆纯洁。这十年,东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积极倡树“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鲜明导向,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一张融合共建的发展蓝图

  融合共建的背后,是东营市“下好一盘棋”的智慧和远见。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东营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市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阵痛。

  面对这样的境况,东营市推动油地交流,搭建人才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走出一条“油地一盘棋”的新路。

  油地产业充分融合,互补互惠激发活力。一手建平台,德仕全球油服生产中心打造的“大数据+石油增产核心技术”油服平台,帮助油田年均增产权益油近40万吨;瑞机全球油气能源闲置设备互联网交易与共享服务平台,成为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一手拓市场,油地携手招商,实现23个油田项目、19个油田企业落户地方。此外,建立油地双向选派挂职机制,为油地产业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不只是产业协同,油地融合正向城市发展的脉络深处延伸,助力城市“旧貌换新颜”。2021年,东营区与胜利油田签订《油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双方在民生改善、城市建设、人才交流、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达成了共识,明确了17项重点推进事项。

  近年来,东营区将18个地方城市社区和85个油田小区调整为64个城市社区,将油田的小区物业、安全生产等工作网格整合为308个基础网格,胜利油田174个小区近50万居民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

  一张稳扎稳打的幸福蓝图

  稳扎稳打的背后,是东营市对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最好诠释。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对于民生,一代名相张居正给出过这样的回答。在千万共产党人的心中,“为人民服务”是永不褪色的根本宗旨,也是坚定不移的初心使命。

  民生事业不仅重要,而且重于泰山;民生事业不仅要做,还要做得细、做得精,让全体东营人民感受到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财政民生支出比重保持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9%、93.7%,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杨国强表示,十年来,东营市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东营市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作为我们的‘奋斗清单’,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年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领域支出增长41%,交上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陈必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近年来,东营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五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平安东营、法治东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东营市在民生事业上取得的非凡成绩,让民生成为了本市的“金招牌”。在人均收入持续上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医疗卫生不断减负的今天,东营老百姓的幸福度提升了,笑容也更多了。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自强不息,回首来时路,那是一个个发展的硕果,一座座不倒的丰碑,也是200多万东营人民齐心协力,昂首共进的光辉历程。

  展望未来,前路漫漫,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

  新的十年,我们翘首以盼,新的十年,我们一往无前!

初审编辑:李文洁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