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丰
崔光今年69岁,2009年从黄河河口管理局退休后一直热衷文化事业,用手中的一支笔书写家乡风土人情,先后主编完成了《东营黄河志》等一系列地方志,整理发掘了一批地方历史人物、民俗文化资料,为东营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用文字为家乡“立传”
退休之后,崔光参与了利津县宣传部主持开展的利津历史文化整理挖掘,主笔撰写了《黄河造就利津》、《凤凰古城》等篇章。期间他被东营市政协文史委聘为特邀馆员,参与编写《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卷》,承担了约7万多字的撰写任务。
2010年至今,崔光先后参与了利津县博物馆布展、乡村文化展室、汀罗镇“铁门关”文化展厅、明集乡灶刘盐文化展室等文化展馆的文案撰写、图片编辑。他还注重对利津历史人物、黄河口民俗文化的整理发掘,先后采写了《特等治黄功臣于祚棠》、《赵家驴咬死鬼子兵》、《候王水库》等文章;对传统民俗“利城大北街虎斗牛”、“利津名吃水煎包”、“三里庄竹马灯”及黄河口移民文化进行了采写,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拓展晚年人生“宽度”
基于自己对文字、历史的兴趣,崔光把弘扬黄河文化作为自己退休后的一项使命。他先后主编了纪念人民治黄60周年图书《沧海桑田黄河口》、大型画册《纪念人民治黄七十周年图鉴·黄河入海流》,以图说史,以史为鉴,从文化层面提炼出了独特的黄河精神。2014年,报告文学《凌之痛》发表并获得第四届东营市黄河口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充分展现了黄河口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2011年,崔光受聘任《东津文艺》主编。在他的带领下,《东津文艺》成为利津文化艺术发展、传承、弘扬的载体和文学艺术界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东津文艺》成为读者喜爱的文化读物。
“希望以积极的心态,拓宽人生的宽度。”这是崔光如今的生命追求。他说,退休后面对新的环境和事物,总是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学习,努力做好,懂得拓展宽度,生命就会增加一份美丽的风景。2018年6月,他被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人民政府授予“利津县首批文化名家”称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丰
10月13日上午,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来东营市调研方志馆建设管理工作。 据悉,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是我市第一家“国字号”场馆、全国第二家国家方志馆分馆,展陈以“纵览... [详细]
10月18日上午,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东营)有色金属工业展”将在东营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盛装启幕。 [详细]
14日上午,东营市东营区青华社区举办了主题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重阳节活动,孩子们现场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活动赢得了辖区居民朋友的点赞。 [详细]
10月14日,全国石化化工新技术交流会暨第三届东营石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双招双引对接会在东营市垦利区成功举办。 [详细]
10月11日,记者从东营区了解到,中心城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二期工程已于9月30日全面开工 [详细]
2018年,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