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下的重生:一封感谢信背后的32分钟生死救援奇迹

2025-10-02 08:14: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欣

  大众网记者 李欣 东营报道

  “是急诊创伤外科用精湛的医术与沉甸甸的责任,为母亲夺回了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于心。”近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到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写信人是患者李女士(化名)的女儿青青(化名)。信中,她详细讲述了母亲遭遇意外后,医院急诊创伤外科病区团队及多科室协作,在生死边缘抢回母亲生命的感人经过,字里行间满是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时间回溯到不久之前,李女士在田间劳作时,不幸被联合收割机意外搅伤双腿。“收割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田埂上的风瞬间变得尖锐,妈妈的尖叫撕心裂肺,响彻天际。”青青在信中回忆道,当时的场景让全家陷入极度恐慌。在从河口前往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的一个多小时车程里,李女士下肢不断出血,血压持续下降,从痛苦挣扎逐渐变得奄奄一息,“我们怕那鸣笛声来得太晚,怕母亲撑不到医院,怕刚才攥在掌心的温度,会变成最后一次触碰……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

  抵达医院急诊科时,李女士的血压已无法测出,生命垂危。危急时刻,急诊创伤外科病区团队第一时间接诊。“我们被挡在抢救室的大门之外,恐惧的气息再次蔓延,没有讨论,没有相互安慰,只有默默等待。”青青写道,直到一名医生说出“抓紧手术,止血保命”,全家悬着的心才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后来青青才得知,当晚在急诊创伤外科病区主任付鹏的紧急安排下,全科医生悉数到场,姜剑魁医生、杨震医生、姜浩医生…… 还有许多叫不全名字的医护人员,迅速投入到抢救中。从接诊到患者进入手术室,仅仅用了32分钟。“我们全家守在手术室外,我却压抑得哭不出来——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无助’是这样具体的东西,是抓不住的医生袖口,是父亲沉默的背影,是明明想喊‘妈妈’,却只能在喉咙里打转而发不出声的恐慌。”信中,青青道出了当时内心的煎熬,她甚至不敢想象失去母亲后家庭的模样,更怕母亲无法见证自己成家立业。

  幸运的是,患者的主管医生姜剑魁第一个从手术室走出,带来了令人欣慰的消息:“血止住了,去重症医学科再观察稳定一下。”听到这句话,青青内心的压抑终于爆发,忍不住放声大哭。待李女士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急诊创伤外科病区后,姜剑魁医生又为她成功实施了第二次手术。术后,姜医生每日查房都尽职尽责,不仅细致入微地检查李女士的伤口恢复情况,还常常耐心开导、鼓励她,帮助她驱散对伤痛的恐惧,重新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青青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了科室的护士们:“各位护士姐姐、护士哥哥们,他们日夜坚守在病床前,输液、换药时动作轻柔细致。面对我和家人反复的疑问总是耐心解答,还时常陪母亲聊天,安抚她的情绪,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与安心。”

  在陪伴母亲治疗的日子里,青青亲眼见证了急诊创伤外科病区医护团队的忙碌与辛劳。“他们总是步履匆匆,时刻准备着迎接每一个紧急情况,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 她在信中感慨,医护人员的专业、负责与善良,不仅治愈了母亲身体的创伤,更温暖了全家备受煎熬的心灵。

  这场历时32分钟的“生命竞速”,并非急诊创伤外科病区团队的“孤军奋战”。据了解,当时急诊科主任崔涛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现场,启动创伤急救应急预案,迅速调配资源,协调急诊创伤外科病区、输血科、麻醉手术科、重症医学科等多科室联动。输血科工作人员提着转运箱一路小跑送血,麻醉手术科提前调试好设备待命,重症医学科备好监护床位与设备……各科室无缝衔接、高效配合,像一台精准运转的精密仪器,为挽救李女士的生命争分夺秒。

  如今,李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这份重生的希望,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激,青青在信的最后,衷心祝愿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急诊创伤外科病区的付鹏主任、各位医生和护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而这场跨越生死的救援,也成为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注脚,让医者仁心的光芒温暖更多人。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