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东营·海报新闻1月27日讯(记者 张小倩)东营是移民城市、资源型城市。伴随胜利油田开发建设,地方产业体系迅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吸引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外地人口集聚东营,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随之而来的口发展问题逐步凸显,对此,市政协常委、东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巴沾红建议,推动人口集聚,加快建设黄三角中心城市。
巴沾红:推动人口集聚,加快建设黄三角中心城市
巴沾红指出,近年来东营市人口发展问题逐步凸显,人口总量小、增长慢,在全国人口迁移大背景中,东营人口增长放缓或处在停滞状态,人口趋于向一二线大城市圈转移。本地培养考上“985”“211”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回东营就业创业的很少,大多流向大城市,面临着进入“发展、被虹吸、高成本再发展”循环溢出型的“中小城市发展陷阱”。人口集聚承载能力不足,对年轻人吸引力弱等诸多问题。
对此,巴沾红建议:
一要壮大产业增加就业人口。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金字招牌,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政策支持,实施有利于加快人口集聚的产城共兴共强政策。建立企业紧缺型人才需求库,根据产业导向有重点有倾向引进人才。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壮大文旅等第三产业,深化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打造更多高品位原创街区、多元书店等休闲目的地。
二是通过优美生态吸引流动人口。立足打造现代化湿地城市,保护好、建设好黄河入海口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发展度假、疗养、商务等配套行业,增加城市人气和活力。规划发展康养产业,借助宜人湿地气候、较低生活成本,抢抓高铁时代机遇,承接京、津、济、青等地老年人到东营休闲养老,带动人流聚集。
三是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以更大投入多方协调争取,推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恢复办学。进一步提升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东营职业学院、东营科技职业学院的办学水平,倾注更大力量支持市一中、胜利一中等中学跻身国内一流。通过合作推动省内外大学在我市建立分校,设立产学研中心。丰富城市文化底色,使教育成为我市招揽人才的一张王牌。
四是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汇聚人流客流。东营有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有规范的政务服务工作基础,相比省内其它城市更有新兴城市“包袱轻”的优势。借助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次办好”专项行动,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市县两级人才服务中心运作,提供覆盖全流程的一站式“管家”服务,打造全省政务服务最优高地。
五要通过优惠政策集聚急需人才。对标一线城市招才引智政策力度,突出东营地方特色,抓住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施策发力,给予更能打动人心的优惠扶持,在住房、子女上学、科研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外来人才提供便利,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实行重奖励政策,打造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六要加强宣传提升美誉度。大力宣传我市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强“双招双引”政策解读和舆论造势,通过招商会、博览会、外地东营商会等多种途径形式,广泛宣传我市思贤若渴、招才引智的好政策,宣传我市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让人们了解东营,认识东营,留在东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1月27日下午,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李宽端、赵志远、陈泽浦出席会议,郑建军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陈必昌主持会议。 [详细]
“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快东营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富民强市的重要基础,对东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的两会上,东营市政协委... [详细]
“目前,东营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达18万余户,占比90%以上,民营企业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就亟需建成一支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民... [详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首要任务。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的富裕之路才会宽广,农村富美前景才有保证。”东营市政协委员、广饶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孙翠秀建... [详细]
“目前,东营正在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诚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信用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对此,... [详细]
“东营湿地总面积45.81万公顷,获得了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具备打造现代化湿地城市的资源优势。”东营市政协委员、垦利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葆春建议充分发... [详细]